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资讯

美联储向左,我国央行向右,风向变了?

2021-07-13 16:30:40 浏览:

本文源自秦朔朋友圈

就在美联储嚷嚷着要考虑缩表的时候,硬气了一年的我国央行竟然火速宣布全面降准50基点(BP),释放近1万亿元流动性,这令人直呼看不懂。

“妈妈”突如其来的爱让股、债、汇交易员措手不及,心中也更是五味杂呈。

“啥也不说了。可能真是太怕人民币升值了。但我们觉得汇率还是不会弱。”

“一顿分析猛如虎。上周三传出降准消息,我们嚷嚷着债券获利了结;周五觉得马上要降准了,急着买入债券。没想到晚上就降准。一周被反复打脸。”

“难怪上周五A股一早大跌,下午就走出了‘深V’。”

详解“妈妈的爱”

国常会在7月7日释放的降准信号令市场措手不及,但更令人措手不及的是降准在9日晚间就正式宣布了,而且还是全面降准。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1年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

这一举措证明,央行将用宽松政策而非收紧的政策来遏制商品价格上涨,否则可能会愈发冲击那些受到上游成本压力的中小企业。

如果结合一系列的经济金融数据看,央行降准又是情理之中的事。

事实上,二季度以来经济数据下滑已经比较明显,消费、投资都低于预期,去年下半年以来很强劲的出口增速在5月也开始拐头,下半年增速可能还会继续下降。

5月、6月的挖掘机等工程机械销量同比增速都在下滑,比如5月挖掘机销量下滑25%,6月下降22%,乘用车销量也开始负增长。

全球经济复苏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国外疫情也时有反复。在这种情况下,适度扩张货币也是相机抉择的正常体现。

关键是,降准可以替代MLF(中期借贷便利),可以减少频繁操作MLF。按照统计数据,下半年有4万亿MLF到期,其中7月份是4000亿,8月份是7000亿,9月是6000亿。这次降准释放1万亿,其实只要随后几个月适度少操作一些MLF,就可以平抑货币投放速度。

2021年下半年将有4.15万亿元MLF到期,降准即可部分取代即将到期的MLF;而且各界预计中国将加快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以完成剩余的4.5万亿元的额度(相对于7万亿元的年度预算,上半年仅使用了2.5万亿元)。当政府加快债券融资时,降准有助于遏制市场利率攀升。

毕竟,我国目前的准备金率在全球仍处于较高水平,存在下调空间。将以上几个方面因素综合起来,央行降准0.5个百分点就是情理之中了。

政策并未转向,中美也未不断背离

更多人关心的是这是否代表着中国政策的转向,以及美国缩表预期下,中美政策背离对市场意味着什么。实际上,这两个判断都不准确。

首先,去年全球疫情暴发,美国货币无限量放松,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从不到4万亿美元扩张到如今的近8万亿美元,但是中国始终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特别是从去年11月以来主要货币指标都开始下降,比如社融增速从13.7%降到了目前的11%,M2增速近两个月略有反弹,但整体上仍处于历史低位。

那么货币增速下滑过快以后有所调整也属正常,并不代表货币政策方向发生变化。

同样,降准也并不代表我国会放松对房地产行业的融资限制。今年以来,资金面宽松、信用收紧是主要的特征。中国政府抑制来自房地产和政府部门的信贷需求,这可能就是上半年利率下降的主因(无法进入房市的资金无处可去),这也体现在紧信用的同时,去年年底至今资金利率和债券收益率却不断下行。

去年年底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复苏,通胀持续上升,我国央行政策立场已从宽松转为一定程度的收紧,但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20年11月下旬的3.34%峰值跌至到3.1%左右;信用债券方面,3年期AA级债券的收益率从去年11月底的4.48%的峰值降至目前的4%左右。

而美联储目前也没有要快速、大幅收紧的意思,毕竟一旦货币政策退出、而财政刺激又要持续的时候(债券供应量加大),经济复苏很可能会戛然而止,股市的波动也可能会冲击市场。

6月17日美联储利率决议释放鹰派信号,将市场加息预期提前,这也导致美元指数在一周内大涨1%,一度冲破了93。但如今市场开始认为,美联储只是“披着鹰皮的鸽”,预计美联储可能会在今年12月的会议上宣布明年1月启动缩表,但节奏并不会太快,加息则预计要到2023年二季度。早在2014年初美联储也说要开始加息,但实际上真正第一次加息是始于2015年12月,因此其中有很长的间隔。

各界早前太过于关注通胀,认为暂时的高通胀将逼迫美联储收紧,殊不知美联储最关注的其实是就业数据。但数据显示,美国人好像没这么快重归就业市场。

美国7月3日当周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37.3万人,前值36.4万人,而预期只有35万人。在市场普遍预期美国就业情况改善时,这一数据却意外上升了。就业改善的确在降速。上周36.4万人的数据被上修至的37.1万,而更具参考意义的4周移动平均值为39.45万,比上周数据仅回落了250人,这是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最慢的下降速度。

虽然就业市场的确在改善,但目前即便下降到40万左右,仍是正常时期的近两倍。要下降到“正常水平”,目前看来需要花更长时间。

对股市、汇市影响几何

当前的政策环境又对股市、商品、汇市意味着什么?

各界认为,由于降准并不代表中国货币政策有明显变化,因此对我国的资本市场影响不大,无论是股市、商品、外汇都是如此。

就股市来看,经济下滑稍微不利股市基本面,但是降准略有提振估值作用,二者对冲,降准对股市行情影响不显著,那么过去根据降准来判断股市上涨甚至具体到金融股上涨的逻辑并不存在。

机构对三季度更趋谨慎。3月中旬到当前,呈现成长股领涨的景气度驱动阶段。在美债利率停止上行、国内政策“不急转弯”、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市场趋于活跃,外资持续流入,景气度越高的行业(例如医药和新能源)涨幅越大。但从未来半年至一年的维度来看,目前市场处于震荡调整期,部分高估值板块需要消化估值。

中报行情有望延续至七月中下旬,但海外股市因缩表预期、拜登加税双重因素叠加或将承压,A股本身下半年也有盈利增速下行的压力,对于周期股、估值较贵的消费股短期较为谨慎。但结构性机会仍存——受益于PPI见顶回落,制造业成本有望缓解,可关注受制于此的中游制造业公司。

下半年专项债等发行或加速,也有利于拉动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同时,半导体、新能源等方向长期战略性看好。

就商品而言,货币宽松对大宗商品有利,但是降准的前提是总需求在下降,这样的商品的趋势性逻辑也不明显,进而也不用担心降准会推高通胀。

就汇率来看,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在宣布降准消息后短线走弱50点。2021年下半年,人民币没有特别明显的单边升值趋势,在6.4-6.6的区间震荡盘整可能仍是主线,毕竟下半年美联储缩表预期仍然存在。

但由于中国货币政策基调并没有变化,中国整体的利率仍高于美国等国家的利率水平,因本次人民币汇率也不会因此贬值,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仍有升值的潜力,CFETS一篮子人民币指数有望触及100。人民币对欧元、日元等货币仍有升值空间,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也将成为亚洲货币的“稳定锚”。

海外波动和疫情变异带来的风险仍需持续关注。不理想的美国就业数据和疫情变异上周导致海外出现平仓潮。尽管此前病例持续下降,但疫苗接种率较高的英国感染病例最近开始翘尾,就是因为受到Delta病毒影响。在东南亚,Delta病毒的扩散也可能持续成为扰动的变量。同时,大宗商品生产的资源性国家,例如巴西和智利,那里的疫情发展状况也令人担忧。

避险情绪明显体现在美债收益率的暴跌之中,10年期美债收益已经从此前1.7%的峰值下跌至1.3%。这可能说明市场对于长期的经济持续复苏、就业增长没有太大信心,加之美国银行间体系的流动性实在太过充裕,只要收益率一有回升,就会被买需而再度压低。短端利率又因加息预期开始攀升,整个债券收益率曲线趋平。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