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中信证券
这个雷,就是业绩雷,只因近期恰逢年报及一季报业绩密集披露期。
随着财报数据纷纷浮出水面,近期部分公司因业绩不及预期而遭遇崩盘,其中不乏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白马股。
因此,再次强调,财报值得大家重视。
01
当前已进入业绩雷高发区
4月,是2020年年报和2021年一季报密集披露的叠加期。
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十九条、第二十条规定,上市公司年报的披露时间为每个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季报的披露时间为每个会计年度第3个月、第9个月结束后的1个月内编制完成并披露。
也就是说:
❶上市公司的一季报披露时间为4月1日-4月30日。
❷ 上市公司的年报披露时间为1月1日-4月30日。
目前,已披露2020年年报、2021年一季报的上市公司分别有1513家和40家,这也意味着4月底之前将有2700份年报和4100多份一季报和大家见面,平均每个交易日达500多份。
在发布正式报告之前,部分公司会发布业绩预告(有些无强制要求,有些则为有条件强制,即符合条件必须预告)。对于这种情况,股价可能在预告发布时已做出反应,那正式报告公布后对股价的影响或相对有限,这点需要大家分情况分析。
02
3个“有迹可循”的线索
我们通过对当前已公布的2400多份年报预告、1400多份正式年报以及600多份一季报预告进行分析,发现除了常见的竞争加剧、费用增加等市场因素外,业绩雷导火索还主要出现在3个方面。
接下来,我们就说说3个线索,帮助大家预防后续可能出现的业绩暴雷。
线索1 原材料上涨
如同一道美味佳肴需要上好的食材,上市公司在售卖产品、提供服务过程中也是需要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
但是,如果原材料涨价了,那烦恼可能也就随之而来了,因为挣钱是个问题了。
那原材料上涨,如何会影响到利润呢?其中的逻辑其实也很好理解:
上游原材料涨价后,意味着公司的成本增加,如果公司不能通过涨价把成本转嫁出去,那势必会侵蚀其毛利率。而在毛利率下降的背景下,如果不能实现涨价或者薄利多销,那净利润滑坡是大概率事件,甚至会导致亏损。
我们梳理了原材料涨价,对利润表的影响和传导过程,方便大家更直观地理解。
原材料涨价对利润表影响传导图
涨价其实年年有,但今年却比较特殊,因为原材料上涨频频出现在一些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的原因里。
其实大家如果有关注市场,可以发现自去年以来,被广泛作为工业基础原材料的部分大宗商品价格纷纷出现走高。
我们以铁矿指数为例,其2020年上涨54%、2021年直接上涨3%,2020年至今累计涨幅已达59%。
部分大宗商品指数2020年以来涨幅
数据来源:Wind,中信证券金融科技部整理,数据截至2021年4月14日
所以,对于那些上游原材料成本占比较高、且对价格较为敏感的制造企业,大家还是要关注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的业绩下滑风险,以免踩雷。
线索2 汇兑损失
我们都知道,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均是以人民币记账货币,所以那些有外币收入或债务的公司,相关类目必须换算为人民币记账。 但汇率处于不断变动中,所以经常会发生汇兑损失的情形。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
A企业月初出口一批货物,总价值1000美元,当日汇率为1美元=6.5人民币元,折合人民币为6500元。月末结账时汇率为1美元=6.4人民币元,折合人民币为6400元。则这100元(6500-6400)即为汇兑损失。
也就是说,汇兑损失可以理解为由于汇率变动,导致期末人民币收入少于期初、或期末人民币支出高于期初的部分。
在上市公司财报中,汇兑损益计入财务费用下的二级科目,而汇兑损失情况大家可在“财报附录”中的“财务费用”部分查阅。
当然,汇率波动对不同行业、公司的影响不尽相同。
比如,我们梳理了2019年年报数据可以发现,汇兑损失比较大的主要是航空机场、石油化工行业。
2019年年报汇兑损失TOP10行业概况
数据来源:Wind,中信证券金融科技部整理,数据截至2021年4月14日
对于那些海外收支比较高或者外币债务比较大的上市公司,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对冲汇率波动风险,那势必会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小冲击,甚至亏损。
我们以某公司2020年年报预告为例,其因汇率影响导致当年业绩出现亏损:
2020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持续走低,第四季度贬值超出预期,公司国际工程承包及进出口业务占比较大,受人民币单边升值影响,2020年公司汇兑损失约为3.63亿元,剔除汇率影响,2020年公司实现盈利。
我们从当前还未披露2020年年报或2021年一季报数据(含业绩预告)的公司中,筛选了出口占比TOP30公司,供大家参考。
数据来源:Wind,中信证券金融科技部整理,数据截至2021年4月14日
线索3 商誉减值
商誉减值,这个名字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讲,有点晦涩。但因它导致股价下跌的案例在近几年频频发生。
我们以2019年为例,商誉减值超1亿元的公司超百家,公布业绩情况后股价整体呈现了下跌之势。
2019年报大额商誉减值公布后股价走势
数据来源:Wind,中信证券金融科技部整理,数据截至2021年4月14日
在这里,我们多花些篇幅来讲讲什么是“商誉减值”。
商誉是什么?
我们将这个问题一拆为二:1)商誉是什么? 2)商誉减值了会影响什么?
商誉是什么?
其实不妨顺着字面意思去理解,它就是一家企业商业价值的美誉度。
是不是听起来有点虚?没错,因为这是一个综合的评价,无法用实物资产来计量。它通常在一家公司要买下另一家公司时出现。举个简单的例子:
公司A看好公司B,想买下它,最终双方谈拢的收购价格是10亿元,但其实公司B可盘点的净资产价值仅为6亿元。而这两者的差值4亿元,即无资产支撑,A公司又愿意支付的这笔溢价,就是“商誉”了。
因此,商誉是是买家对于收购标的未来可以很赚钱的预期值。那么当现实不及预期时,商誉自然要缩水,也就是发生减值了。
商誉减值了会影响什么?
商誉减值对股价的冲击,其实是源于对净利润的负面影响。
商誉减值,尤其是大额商誉减值,往往会对业绩产生拖累,甚至是导致业绩亏损。
其中的逻辑,我们可以通过拆解营业利润的计算公式进行了解: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含商誉减值)+其他收益
2018年末,证监会发布《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旨在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商誉减值处理。其中规定,对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公司应当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
所以,近几年商誉减值公司数量也呈现抬升之势。
近年年报涉及商誉减值的公司数量
数据来源:Wind,中信证券金融科技部整理,数据截至2021年4月14日
如何预防商誉减值风险?
首先,当然要知晓上市公司的商誉账面价值情况。也就是说到底有没有商誉,如果有商誉,规模有多少?
因为商誉属于上市公司资产的一部分,所以大家可以在公司定期报告的“财务报告-资产负债表-非流动资产”部分进行查阅。
接下来,要评估上市公司的并购标的是否有减值迹象。
此前证监会发布的商誉减值风险提示中罗列了几种常见的减值迹象,我们将相关情形进行了梳理,大家不妨学起来。
❶ 现金流或经营利润持续恶化或明显低于形成商誉时的预期,特别是被收购方未实现承诺的业绩;
❷ 所处行业产能过剩,相关产业政策、产品与服务的市场状况或市场竞争程度发生明显不利变化;
❸ 相关业务技术壁垒较低或技术快速进步,产品与服务易被模仿或已升级换代,盈利现状难以维持。
❹ 核心团队发生明显不利变化,且短期内难以恢复;
❺ 与特定行政许可、特许经营资格、特定合同项目等资质存在密切关联的商誉,相关资质的市场惯例已发生变化,如放开经营资质的行政许可、特许经营或特定合同到期无法接续等。
❻ 客观环境的变化导致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明显提高,且没有证据表明短期内会下降;
❼ 经营所处国家或地区的风险突出,如面临外汇管制、恶性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恶化等。
目前,全市场未公布2020年报及年报预告的公司公司共有1000多家,其中有290多家的商誉规模在1亿元以上,我们从中筛选了占净资产比重TOP30股,供大家参考。
数据来源:Wind,中信证券金融科技部整理,数据截至2021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