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代表所有的东西都在涨价,只有现金才是相对贬值的。所以,房子车子迅速贬值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当然,通货膨胀之下,如果商品不涨价,其实和现金一样,也都是变相贬值了。
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制造业的兴盛,通胀一直伴随着我们已经有几十年了。
从现在的趋势来看,通胀似乎没有放缓的意思,仍然在不断的侵蚀着我们的财富。
通胀是投资最大的敌人
通胀猛如虎,这绝对是一句大实话。
原本上说,如果你不做投资,拿着现金,那么现金本身不会升值也不会贬值。
但由于通胀的存在,现金始终在不断贬值,这导致了手里的现金越来越不值钱。
而造成现金越来越不值钱的本质原因,是市场上的钱越来越多,你手里钱的购买力,就对应的不断下降。
比如,市场上有100块钱,你有10块,那你就可以买到1/10的商品,而当市场上有200块钱,你还是只有10块钱,那就只能买到1/20的商品。
如果商品还是那么多,那么价格自然就随着钱的数量,水涨船高了。
解决通胀的最简单方式,就是想办法让钱生钱,跟上货币印发的速度。
投资,就是其中的一种。
当然,投资本身要面对风险,投资的本质目的也并不是为了对抗通胀,投资收益率和通胀率只是两个单纯的数字。
投资收益率高于通胀率,代表钱变得更值钱了,而投资收益率低于通胀率,代表钱贬值了。
想要通过投资来跑赢通胀,就需要理解通胀的规律,通胀是如何发生的,盲目的投资,最终结果一定是人财两空。
通胀起因和循环
我们对于通胀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物价上涨了。
我们也理解通胀的本质原因是因为货币的不断增发。
难道就不好奇,为什么要增发货币,造成通胀,不多印钱,通胀不就不存在了吗?
答案其实很简单,为了保持经济的正循环,所以从货币上进行一定的刺激和调节。
生产力在不断的进步,制造出来的东西多了,那么这些东西对应的货币总值自然就变多了。
以前技术不行,一亩地只能收获200斤粮食,现在变成300斤了,如果市场上的货币还是那么多,那要么粮食降价,要么多生产的100斤卖不出去。
生产力进步下,如果货币跟不上,那本质上就是一种倒退,所以看到这种现象的政府,第一时间就发行货币,确保市场平衡。
在发行货币的时候,我们又会发现一个问题,银行发的货币,但银行无法直接去买下这100斤的粮食,而必须通过钱的流转。
流转代表了潜在损失,中途万一有人把钱存下,不去消费,那么对应多印发的钱还是不够买粮食。
所以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再多印一部分钱,比如100斤粮食要500块,那么我们就印700块。
万一中间环节有人把200块存起来,那么还确保这500块的流通,最终能够进入生产粮食的农民手里。
当然,作为农户,多收入了500块,他也有可能会存掉200块,再拿300块去市场消费,继续这样一个循环。
这是一个从印钱到消费的循环。
还要提及一个循环,就是钱是如何从银行流入市场的循环。
本质上,印钱的是央行,央行印钱之后,并没有像某些国家,直接给所有的居民发钱,而是通过银行放贷的形式流入了市场。
银行放贷,小部分是通过信贷窗口,放贷给了普通百姓,一部分是通过房贷流入市场,但绝大多数都是企业贷款,比如小微企业的经营贷,比如大型企业的商业贷款。
贷款流入市场后,一方面会通过还款的形式进行流转回到银行。
另一方面,一定会通过个人和企业的流转,形成消费,最终再通过存款的形式回到银行里,周而复始的循环。
老百姓只消费的越多,消费能力越强,才能越感受到经济在发展,生活变得更好。
存钱本质上只是精神层面的感受,消费则是物质上最好的体验。
制造业的兴起,让社会进步,印钱本身,是希望通过货币流转,是为了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消费增加起来。
而通货膨胀的存在,只是货币流转过剩的必然产物。
通胀如何应对?
其实很多人的想法都错了。
通胀最好的应对方式,并不是投资,而是赚钱。
只不过赚钱很累,投资很轻松,所以人们更倾向于投资应对通胀。
而通过投资本身来应对通胀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风险和中间投资损耗的存在。
先聊聊,为什么说赚钱才是应对通胀最好的方式。
通胀本身的循环,是钱从银行到企业。
企业到上下游企业,到商品制造,企业的老板和企业的员工,理论上是第一受益的。
之后才是进入消费领域,并且开始了内部的循环。
也就是说,钱多了,一定赚钱的机会就多了。
我们国家印发的钱,几乎都流入了实体经济之中,其实是严禁进入投资市场的。
很多人会提及,之前十几年的楼市。
其实楼市也是实体经济,不管从基建,到钢筋水泥,到小区绿化,到电梯,到装修,到家具,一整条产业链上,遍地都是生产力和消费力。
看上去是造福了开发商和炒房客,背后解决了多少产业链上的就业问题,制造厂商的产能过剩问题。
可以说,这整条链上的人,都赚到钱了,而这个钱远比通胀要来的更多。
所以,应对通胀的最好方式,先明确钱从贷款端流入哪个市场,进入那个市场里去淘金,去赚钱。
一个不差钱的市场,就是一个风口,猪都能起飞,这叫做行业红利。
其次,我们再聊投资。
投资本身,就更简单的,逻辑是完全一样的,把钱投入红利行业,让钱生钱。
投资比直接进入行业更难的一点在于,投资中间会有各种损失,比如中间的管理费用,税务费用,中间商的差价等等。
而且,投资本身对于行业的熟悉了解程度,比起直接在行业里赚钱的人来说,要差很多,也就容易踩坑。
至于为什么之前几年,买房投资比起进入房地产供应链去赚钱,看似来的更容易,原因是通过银行贷款增加了杠杆。
本质上,想要通过稳定的投资去长期应对通胀,其实是相对困难的,因为普通大众对于钱流入哪个市场,是很难有准确的感知的。
如果有银行的朋友,从事放贷业务,是很容易能够判断钱的走向。
当然,宏观的政策面是最主要引导市场资金的,只不过需要自己去读懂去理解,钱去哪儿了。
有人说,投资股票能应对通胀,其实指的是投资那些享受到印钱红利的企业,比如消费类企业,就是印钱刺激消费的直接受益者。
投资股票本身,并不能对抗通胀。
还有些人认为,投资黄金可以应对通胀,其实这个本质逻辑是黄金可以直接和商品进行置换,它具有一定的货币属性。
但现如今,黄金已经和货币脱钩,不具备明显的货币属性,也就没有办法更好的去应对通胀了。
毕竟每年钱得印发速度都在两位数,黄金价格却很难长期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还有一些人说,负债可以对抗通胀,其实本质上不是负债对抗了通胀。
负债可以理解为一种金融杠杆,你先持有了商品,或者是资产,这是对抗通胀的,暂时放弃了货币,因为货币本身不能对抗通胀。
但是负债本身,也分良性负债和恶性负债。
良性负债可以理解为杠杆融资,负债金额不大于资产总额,恶性负债则是资不抵债。
良性负债通过放大一定的资产量级,从某些层面可以有效的应对通胀。
这里切记是放大资产量级,而不是货币量级,负债后如果是持有大量货币,只会增加通胀的影响。
最后聊聊CPI。
CPI是商品物价指数,可以理解为日常消费指数。
CPI的增长,可以说决定了生活成本的上涨。
而真实的通胀率,基本上是等于货币的增发速度,前提是银行不能用反复贷款增加杠杆。
两者其实并不冲突。
我们也发现了,最近十几年,物价是温和上涨,但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的涨幅,是非常惊人的。
原因就是商品本身承载了一部分的超发货币,而多余的超发货币,协同银行的贷款杠杆,流入了楼市。
如果你是一个资产相对“齐全”的人,那么其实你只需要跑赢CPI就可以了,不要太焦虑了。
如果你还需要大量配置资产,够买商品,那你就不得不需要跑赢货币的增长率。
通胀当下,最值钱的就是能赚钱的脑子,对应健康的身体,赚钱永远是解决通胀最好的办法。
把多印出来的钱,装到自己的口袋里,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一旦发生严重通胀,房子和车子都迅速贬值,什么才最值钱?
严重通胀什么最值钱?我们来看看李嘉诚是怎么做的?因为老李是华人首富,无论是严重通胀还是温和通胀,他的操作水平是教科书一般的存在。
1、通胀是怎么造成的?第一就是钱印的太多了不值钱了,第二就是供需不平衡收入下降造成的。通胀分为温和通胀和严重通胀,温和通胀是经济发展中,由于产业链过长和商业结构复杂,产能过剩资金冗余在中间渠道,需要不断的注入流通性,就是温和印钱,看起来一切都还能凑合,都还能维持下去。这个时候的李嘉诚在干什么?囤地,不断的囤地但是不建设,为什么?因为老李知道这样下去肯定会有问题,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在2015年以前老李都是囤地不盖楼,避免自己被套住。
2、当温和通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问题。因为过去的温和型通胀并没有解决问题,就是解决生产效率和利益分配的问题,仅仅是为了维持表面的繁荣,企业借贷生产,个人借贷消费,大量的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跑到楼市和金融了。问题积累的越来越大,终于经济发生问题了,我们都把经济危机归咎于疫情的到来,其实有没有这次疫情,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经济问题都到爆发的时候了,疫情只不多是导火索,让问题来的更快更惨烈。这个时候老李怎么做的?把内地和香港的资产都卖了,跑路了,跑的那是一干净利索,真不愧是老狐狸啊,怪不得人家当华人首富,这眼光和嗅觉,太老辣了!
3、严重通胀的到来,只能印更多的钱输血,严重通胀总比休克要好很多。印钱救实体制造业和消费,但是资本的力量已经强大到左右政策的地步了,触动资本的利益比触动灵魂都难,这次深圳房价的较量,就是一个风向标,看看谁最后能胜出?大概率是握手言和,房价不要涨了,打两个苍蝇做做样子。那么我们现在看看老李在干什么?跑到欧洲买了一大堆基础设施,包括水电暖气等能源、通讯、基建基础设施。
为什么老李会投资这些基础设施而不是高科技哪?因为应付通胀最好的办法不是投资而是赚钱!别人疯狂的时候我们要谨慎,当人人都为高科技带来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疯狂,严重通胀整个社会开始疯狂印钞刺激经济的时候,我们越要冷静去做最基本的事情,例如健康饮食(回到社会最基本点)和社群关系链(重构社会形态),民以食为天,你一定要有一个天塌下来都能赚钱的事情来养家糊口,这也是重新布局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