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提出了未来一年市场主要的担忧。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特点是财政紧缩、低投资、去杠杆化消费以及各大央行采取措施遏制通胀。尽管我们将上一个周期跟“宽松政策”联系在一起,但中国央行在2010年就开始实施紧缩政策、2011年欧洲央行加息以及2015年美联储加息等都是为了将通胀扼杀在摇篮里。
财政政策保持扩张性;美国、欧洲和中国的消费状况良好,储蓄率也处于较高水平,出现了“火热的资本支出周期”,公共和私人投资都在增加;全球实际利率仍然保持在历史低点,这基本符合预期。
正如大摩的分析师阿亚(Chetan Ahya)在《Sunday Start》中提到,财政宽松、低利率、强大消费和投资增加是四大经济引擎。
面对强劲的增长,大摩认为各大央行异常淡定。对美联储来说,他们聚焦于仍然偏高的失业率和最近承诺的平均通胀目标。对欧洲央行来说,他们长期以来通胀低于预期,并对2011年的加息记忆犹新。
简而言之,全球经济正在处于加速阶段:这意味着风险有所变化。过去十年经济呈下行趋势,各大央行采取什么措施恢复是一大难题。而如今,经济向好,主导市场的四个核心忧虑如下:
经济复苏会造成通货膨胀吗?
央行是否会因此改变政策?
这是否会导致利润和税收的压力吗?
强劲的增长已经体现在价格中了吗?
如果这是未来6-12个月市场的主要忧虑,那么它们对于不同市场的影响会有不同。对于美国股市、信贷和部分新兴市场来说,这些担心是很必要的。但是对于欧洲(和日本)来说,过度估值、高通胀、鹰派政策转变和新企业所得税的问题似乎很遥远。或许这种区别很明显,但是大摩认为这些对欧洲仍然有利。
更热的周期也可能意味着持续时间更短,正常化的速度也会异常地快。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信贷。随着增长复苏和企业专注于生存,这一资产类别往往在周期初期和衰退后表现突出。但是随着市场升温,额外的增长并不意味着额外企业债券收入。在跨资产的基础上,根据大摩最新的12个月预测,信贷表现不佳,相对于其他资产,信贷风险溢价看起来很高。分析师Srikanth Sankaran和信贷策略团队的看法有所转变,大摩将信贷评级下调至至同等权重。
最后,这些预测引发了更重要的结构问题。大摩对强劲的财政、货币和资本支出以及消费趋势的预期,与过去10年的普遍预期大不相同。这是否意味着摆脱后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的长期停滞?
正如大摩上周所说的,人们的看法好坏参半。大摩分析师咨询了一些投资者的看法。一位投资者预计美联储在2023年第三季度之前不会加息,这是“美联储想做的,而不是它会做的”;另一位投资者则认为,鉴于市场对实际利率的敏感性,美联储将无法完成缩减购债计划。
对大局的看法可能也存在分歧。现在的讨论让大摩想起2010年。当时,一些人预期经济会快速回到危机前情况(高利率、新兴市场主导),另一些人则有完全相反的预期。随着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大摩预计这个夏天的情况更加棘手,围绕这些更大问题的讨论也会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