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券商中国
7月13日晚间,顺丰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为6.4亿元至8.3亿元,同比下降78%-83%。其中,预计第二季度的净利润为16亿元至18亿元,不及去年的28亿元。
有行业人士表示,顺丰上半年业绩下滑八成,主要是一季度亏损叠加二季度下滑所致,同比较惨,但环比改善不少。值得注意的是,“顺丰上半年业绩下滑八成”在晚间各大论坛上备受关注,市场对此分歧较大。
由于一季度出现罕见的亏损,市场也用脚投票,不少投资者纷纷抛弃顺丰,顺丰的股价已经从年初最高点124元左右跌至目前的64元左右,股价接近腰斩,市值暴跌超2700亿元,如今市值已不足3000亿元。
自2020年以来,快递行业的价格战持续恶化,随着极兔的加入,行业竞争更加激烈。不过,快递市场规模巨大,门槛也在不断提升,顺丰能否从行业残酷的价格战中走出来,提升市场份额、形成差异化竞争,备受市场关注。
顺丰上半年业绩同比下滑八成一直以来,顺丰凭借直营运作模式,稳坐快递行业头把交椅,被市场公认为赚钱能力最强的公司。
在雪球的一项调查中,57%的人认为,“顺丰比我预期得好,Q2扭亏了”,其中就包括雪球知名大V天地侠影也评论称,“比我预期得好”;另有43%的人则认为,不及预期,感觉还是高估。
有行业人士表示,顺丰上半年虽然业绩下滑八成,主要是一季度亏损叠加二季度下滑所致,同比较惨,但环比有改善。第二季度的盈利能力不及去年,但基本也回到了2019年二季度的水平。
月度数据显示,2021年1-5月,顺丰控股业务量达到41.8亿票,同比增幅达到40.88%,而同期营收达到707.9亿元,同比增长23.54%;其中,供应链业务也实现了快速扩张,前5月累计营收同比增加超71.5%。
对于一季度的亏损,王卫曾解释:
“一半预期之内,一半超预期。超预期的就是一季度时效产品没有原来预计的增长量,再叠加经济件的因素,造成了成本的虚高;还有一个没有预计到的是,春节高峰期运力成本高于我们原来的预期。”
对于上半年业绩出现大幅变动,顺丰在业绩预告中表示,公司加速多元业务板块的市场开拓及网络资源投入(包括中转场地及自动化设备、干支线运力等),以缓解前期产能瓶颈并支撑各项业务未来快速发展,该等投入导致公司成本阶段性承压;同时,经济型快递产品增长较快,因该部分产品定价偏低,一定程度影响整体毛利率水平。
此外,因今年第一季度春节期间响应原地过年倡导,在岗人员数量与薪酬成本明显增加,也对公司盈利能力带来临时一次性影响。
招商证券此前研报中也表示,短期内顺丰业绩受前置性投入影响,预计Q2业绩仍将同比下滑,但随四网融通逐步推进,下半年盈利能力逐渐回升。展望未来2-3年,鄂州机场启用将为时效网络、国际业务以及供应链提供强大增长动能,届时公司产品议价能力上行叠加成本优化,业绩弹性较强。
顺丰还表示,二季度持续审视各业务线的资源投放,资源利用率、营运效能等环比稳步回升,同时加强成本精细化管控,规模效应有所体现。在第二季度生鲜时令旺季助推下,盈利性较好的时效快递业务量环比回升。
顺丰市值跌破3000亿,快递价格战持续恶化快递是一个重资产+重管理行业,主要分两种,时效快递和电商快递。
其中,时效快递顺丰的竞争优势和壁垒明显,但增速已经低于10%,而电商快递还在快速增长期,但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由于重资产、同质化程度又较高,快递也一直被视为是个“累活”。过去几年,凭借直营运作模式、优质高价的差异化策略以及优秀的企业文化,顺丰坐稳快递行业“一哥”的位置,并且赚钱能力突出。然而,随着京东快递的崛起,顺丰所在的高端领域也不断被冲击。
自2020年以来,快递行业的价格战持续恶化。2020年,顺丰速运业务单票收入同比下滑19%,降至17.77元,后果就是收入端承压,净利润下降。另外几大快递巨头,三通一达的去年的单票收入亦出现大幅下滑,同比下滑均超过20%,显示出行业惨烈的价格战。
与此同时,突然杀出来的极兔,背靠拼多多,短短一年,就达成2000万的稳定日单量。
进入2021年,快递市场的价格战更是进入深水区,一边是电商件惨烈的价格战,另一边是极兔发力,使得快递市场前几大龙头的市场份额预计都有一定程度的下滑。
深耕高端市场的“一哥”顺丰控股,一直被认为不擅长价格战,所以进入经济件市场,压力显然不小。
不过,虽然快递市场价格战激烈,但这是行业发展始终无法避免的问题,最终导致竞争力弱的公司出局,市场份额集中在几家龙头手中。同时,快递行业的规模巨大,门槛也在不断提升,即若能从行业残酷的价格战中胜出,则会赢家通吃。
中信证券指出,顺丰过去十年的业绩波动性主要来产能和需求的错配,顺丰产能此前是按照时效业务规划投建,而需求很多时候又是由公司新产品推广的供给端决定,导致公司有明显的产能-业绩周期。公司目前的业绩压力主要在于业务规模超出网络产能瓶颈。
我们认为顺丰处于最新一轮产能上行期阶段,下半年部分新产能投用以及四网融通见效,公司业绩有望同比改善,同时新一轮产能投入上行期后,预计明年公司步入成本改善的产能利用率爬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