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资讯

诺奖得主:通胀恐慌已死

2021-06-25 14:39:50 浏览:

本文来源于腾讯美股


图片来源:子图网

就在不久前,金融市场上几乎所有人都因为通货膨胀而陷入了恐慌,不断有人大声警告说,20世纪70年代那种滞胀的可怕局面将重新降临人间。

当然,现在也还有一些人在说着一样的话语,比如那些万年悲观派,比如那些反对民主党的人,比如那些根据今年前五个月的价格数据推断未来局面的人。

不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却并不认同,他撰文指出,其实那些真正密切关注各种相关信息的人都清楚地知道,通货膨胀恐慌已死,而具体的时间就是上周。

严肃地看,近期的经济数据,以及美联储近期的声明都显示,通货膨胀持续爆发的可能性不大。事实上,认为通货膨胀将形成长期压力的观点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即认定美联储的头脑或者道德当中有一者,甚至是两者都存在瑕疵的。

换言之,如果你要因为通货膨胀恐慌起来,你就首先必须相信下列两者当中的至少一点——要么是美联储的通货膨胀研究模型大错特错,要么是美联储哪怕面对经济严重过热的局面也没有政治勇气去让增长减速。

现在,这两种假设看上去都越来越站不住脚了。

首先还是在理论层面上研究一下通货膨胀吧。

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1975年,戈登(Robert Gordon)那篇影响深远的研究报告发布以来,许多经济学奖们都一直在试图将两种通货膨胀区分开来,即由暂时性因素造成的通胀率短期波动,以及更加稳定的“核心”通胀率的提升——后者一旦达到相当高度,便真的是难以驯服了。

这里的要义就在于,经济和货币政策应该基本上无视那些短期的波动,因为后者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有过高(当然也有过低)的核心通胀率才值得担心。

2004年以来,美联储持续发布核心通货膨胀率的评估报告,这里的“核心”是指不计入素来以波动著名的食品和能源价格。事实上,相当时间以来,都一直有声音美联储在通货膨胀压力下收缩货币政策,而美联储的理由是,根据他们的评估,当前的通货膨胀只是暂时性的。

这一点在2010年到2011年期间表现最为明显,当时,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都大幅度上涨,共和党方面因此指责联储不肯紧缩是在冒“货币贬值”的风险。

当然,最终的事实证明,美联储是正确的,那一波通货膨胀压力很快就平息下去了。美联储一直以来对暂时性和实质性通货膨胀的区分,应该说是成功的,虽然不时会在华尔街引起大大小小的争议,但是整体而言还是让他们顺利地走过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各种考验。

美联储一直以来都说,近期的价格上涨其实也一样属于暂时性的。确实,食品和能源价格在大涨,而疫情造成的经济破坏之下,从二手车到木材再到其他非传统项目都造成了通胀压力,但是在美联储看来,这些其实都只是插曲,就像2010年到2011年的插曲一样,很快就会过去。

现在看上去,美联储这一次似乎是又对了。木材价格最近几周已经大幅降低。

铜等工业金属的价格也是如此。二手车的价格依然很高,但是上涨势头已经基本耗尽,很可能已经见顶了。核心通货膨胀率再度胜出。

那么,通胀论者现在在说什么呢?

他们的新说法是:拜登政府的“美国救助计划”已经向经济倾注了巨量的购买力,而疫情期间,许多家庭都增加了可观的储蓄,现在也准备开启买买买模式。这些人警告说,前述一切就决定,必然会出现过多金钱追逐过少商品的经典场景,因此不单单是部分商品价格会剧烈波动,实质通货膨胀也将大幅度抬升。

可是,这一幕要真的成为现实,其实并不简单。首先,即将到来的繁荣必须是规模惊人的,甚至要超过私营部门大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期,但是当通货膨胀真的呈现出失控态势,美联储肯定会站出来控制过度繁荣的,而且他们也确实有这个能力。

更不必说,上周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声明,也使得这种新通胀论看上去越发不那么靠谱了。

阅读和分析联储报告,确实不是一桩轻松的差事,近乎于破译密码。美联储并没有宣布任何实质性的政策改变,因此大家需要去做的,就是去研究他们遣词造句方面的微妙变化,从中找出通货膨胀的相关线索。不过,美联储观察家们至少可以达成共识,即这份声明更具有鹰派色彩,意味着美联储的意愿正在强化——一旦经济增长真的超过了速度限制,他们是敢于踩下刹车的。

从目前的局面看,踩刹车的必要性其实不大,但是美联储已经明确表态,在必要的时候会采取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有人还要担心美国会重演20世纪70年代夸张的通胀,就未免实在说不过去了。

总而言之,自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持续预言说通货膨胀将会大规模卷土重来,却持续遭到失败以来,货币政策末日论者以此又一次被证明是错误的。现在凭什么就会是例外?

实话实说,要说联邦政府对经济的支持力度,现在确实远超奥巴马时代,因此人们担心通货膨胀的威胁,多多少少也有其道理。只是,通胀威胁论一度甚嚣尘上,与现实风险已经严重不成比例——站在现在,大家也可以看到,风险哪怕与几周前相比,都已经降低许多。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