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路,不孤独。欢迎来到夜读栏目第265期,本期内容来自伍治坚证据主义。想要随时收听往期夜读音频,欢迎点击关注电台,不迷路。
【点击收听交易夜读音频】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HTML5 视频。
假设你最近很看好某一只股票,想要出手购买。那么问题来了:你应该在自己心情好的时候,还是发怒的时候购买?应该在早上,还是下午购买?
乍一看,这些问题好像有点无聊:投资时的心情,或者购买股票的时间,和投资决策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在做投资决策时,难道不是更应该看公司的基本面好不好,股价估值高不高,行业的前景好不好等这些因素么?
然而事实上,有大量的证据显示,我们人类,哪怕是在做一些重要的决策时,也会受到上面这些看似微不足道和完全不相关的因素的干扰。诺贝尔奖得主卡尼曼将它们称之为:噪音。
举例来说,对于同一个医生来说,他们在早上让病人去筛查乳腺癌的概率,比在中午午饭前高出15%(Sustein et al, 2021)。一项基于208位法官的统计研究显示,基于相同的犯罪案例,不同法官做出的判决之间相差3.5年。
在理想的完美世界里,上面这些情况不应该发生。对于病人是否应该去排查乳腺癌,医生应该始终做出前后一致的判断,而不是受到晨午时间的影响。对于同一个犯法的罪犯,法官的量刑应该高度一致,该判几年就判几年。要知道,法官这里一个小小的差别,对于被判罚的对象则很可能是好几年牢狱之灾的差别。
但问题在于,我们并非生活在完美世界中。在现实世界里,只要是人在做决定,那么他就会受到“噪音”的影响。需要在金融投资领域里做决定的人们,也毫不例外。
比如一项针对200位理财顾问的统计研究(Davies, 2021)显示,对于同一名投资者客户,这些理财顾问做出的风险评估大相径庭,竟然同时包括了“极端保守”和“极端激进”两种完全相反的结果。同时,这些理财顾问为同一名客户建议的股票配置比例,包括了从0%到100%之间的各种数字。
除了理财顾问以外,我们广大投资者本身,在日常的投资活动中,也经常做出各种自相矛盾的不理性决策,最后导致我们的投资回报被拖累。
举例来说,统计(Statmen, 2010)显示,美国股市里的散户,交易频率越高,投资回报就越差。那些买卖最频繁的散户投资者,其投资回报比同期的指数回报差每年7%左右。而那些热衷于买基金的基民投资者,其回报也好不到哪里去。热衷于在小市值成长股票基金和科技股票基金里换来换去的投资者,其投资回报比买入以后长期持有的基民投资者,分别差每年3%和13%。
也就是说,做出的个人决策越多,越容易受到噪音的干扰,因此越容易出错,导致自己的回报更差。
广大个人投资者,为什么这么容易堕入“过度交易”的陷阱呢?大致来说,背后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投资者容易受“掌控错觉”的影响。如果买入一个指数基金或者股票,然后长期持有什么都不做,容易让人产生自己的投资不受自己控制的错觉。这就好比你坐在驾驶员的位置上开车一样。没有驾驶员胆敢让自己的双手离开方向盘,闭着眼睛任由汽车自动向前行驶。
问题在于,市场和道路的本质区别在于:道路是确定和透明的。只要有一张高清地图,就能明确知道道路通往的方向,前面是否有红绿灯等等。但是市场的未来是不明确的,没有人知道接下来市场会涨还是跌,哪个板块或哪个股票会上涨最多。在充满不确定的市场中频繁买卖,更像是在黑灯瞎火的拥挤市区中乱开车,速度越快,转向越多,撞到的建筑越多,损失越大。
其次,大部分投资者很难接受”平庸“两字。如果你去问一对父母:你们孩子的能力在学校里处于什么水平,是高于还是低于平均?绝大多数父母一定会告诉你:高于平均。
很少有父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低于平均水平。类似的逻辑,在股民和基民身上也十分明显:很少有投资者愿意承认自己的投资能力低于平均水平,因此他们通过择股、择基或择时来证明自己的优秀。问题在于,大量的研究显示,哪怕是基金经理,也很难战胜市场的平均回报,更别说散户投资者了。不肯承认自己能力边界的结果,就是最后连平均回报也拿不住。
再次,投资者往往低估投资中的运气成分。假设你在2021年2月初卖出茅台股票,完美避开了茅台接下来的价格下跌,这是因为你有先见之明,还是只是运气好?假设你在过去一年炒股票赚了20%,是不是意味着你有成为股神的潜质,以后就可以专靠炒股养活自己了?像这样的问题,是很难回答的。这是因为短期的投资结果,其中带有很大的随机因素。
在行为心理学里,有一种现象叫做“确认偏误”,意思是人们习惯于去收集那些零星的蛛丝马迹来增强自己本来就已经定型的观点。
如果个人投资者自认为自己的投资能力很强,那么他就会习惯于用那些零散的证据来进一步强化自己的信念(比如偶然买到一个涨了多倍的股票),同时忽略那些对自己不利的证据(比如在其他股票和基金上亏了不少)。
这样久而久之,哪怕投资者的真实业绩很差,他可能也会产生自己是“民间巴菲特”的错觉,并沉溺于过度交易而无法自拔。
综上所述,不管是专家还是门外汉,在做各种决策时,都可能受到外界噪音和非理性行为习惯的影响,导致我们做出前后不一致的决定。
很多时候,投资中最大的敌人,恰恰就是我们自己。任何一个人,在不理性状态下的决策,做的越多,错的越多。
经济学家卡尼曼曾经说过,噪音的反面,并不是沉默,而是纪律。聪明的投资者,善于做自我解剖,意识到人性的普遍弱点,并通过设立有效的系统来强化自己在投资决策中的纪律性,限制自己受噪音干扰而做出各种随性的决定。
当自律变成一种习惯以后,它就成了投资者投资哲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影随形。投资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跑。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那些高度自律的长期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