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哈佛大学捐赠基金会公布了2019/20财年的财务报表。截止2020年6月30号的一年里,哈佛大学基金会的投资组合获得7.3%的回报,落后于同期的标普500指数(+7.5%)。这是哈佛大学基金会的投资回报连续第12年落后于比较基准。
如果我们对比过去1年、5年、10年和20年的投资业绩,哈佛大学基金会均落后于标普500指数。过去20年,标普500指数的年回报为6%左右,而同期哈佛捐赠基金会的回报还不到5%,落后基准1%左右。
哈佛大学财力雄厚,是全世界接受赞助和捐款最多的大学之一,其大学基金会管理的资金量为420亿美元左右,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大学基金会。哈佛大学的校友精英荟萃,其基金会董事会中有不少华尔街的大佬。可是为什么基金会的投资业绩却不尽如人意呢?
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第一、费用控制
在金融投资中,有一个数学现实,那就是投资者拿到手的净回报,等于费前回报扣除相关费用。扣除的相关费用越高,那么到最后拿到手的净回报就越低。
2017年1月,哈佛校报The Harvard Crimson报道指出,在一次麦肯锡咨询公司做的内部调研中,管理基金会的哈佛管理公司(Harvard Management Company)员工透露,公司内部存在“懒散”的文化习惯。管理层为自己设定过低的目标,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收入。同年,为了节省开支,哈佛管理公司决定裁掉230名员工中的一半。
如果我们观察和对比不同的大型投资机构,就不难发现,那些管理最好的机构,往往也是对费用控制最严格的机构。
比如挪威养老基金的管理费,在过去几年逐年下降,从万分之8下降到最近的万分之5左右。
中国的三家主权基金,中投、外汇管理局和社保基金,将总额216亿美元的资产外包给美国先锋集团进行管理,平均管理费不到每年万分之2,也就是总共400万美元左右。
由于投资机构的资金管理量比较大,动辄百亿美元,因此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差别,也是很大一笔钱。一家优秀的投资机构,应该精打细算,对成本控制异常严格,这才可能为投资者带来最好的投资回报。
第二、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
基于上面提到的那些数据,哈佛大学捐赠基金会业绩表现不佳,但这并不是常态。比如截止2008年的过去15年投资业绩显示,哈佛大学捐赠基金会的业绩非常不错,每年平均超出标普500指数5%左右。所以如果我们在2008年前的那几年去判断哈佛管理公司的投资能力,很可能会得出和现在完全相反的结论。
这个案例凸显了一个投资中最大的难题,那就是如何判断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如果你只是看3年、5年,有时候哪怕是看10年的投资业绩,也未必能真正了解基金经理的实力。
这是因为,到最后的投资回报,很大程度上受到运气的影响。从统计学角度来说,假设基金经理能够达到0.5的信息比率,那么我们大约需要16年左右的投资业绩,才能证明其业绩来自于投资技能而非运气。绝大部分的基金经理,其信息比率都在0.5以下,因此需要更长的时间证明自己。
现实中的投资市场,很少有基金经理连续15年以上管理同一个基金。大部分基民,都在历史业绩10年以下的基金中选来选去,还有一些基民热衷于购买没有任何业绩纪录的新发基金。这些现象表明,我们很多投资者,自以为在挑选基金,其实只是在撞大运而已。
第三、成败之间的细微差别
1990年代哈佛捐赠基金会比较出色的业绩回报,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们当时决定投资以木材为主的自然资源,购买了大片林地。然而在2008年以后,林地的市场价值大跌,导致哈佛基金会前后累计损失了10多亿美元,并在2020年10月初宣布将其自然资源团队分拆,从此完全退出对于树木、林地和农场的投资。
站在现在回顾历史,90年代哈佛管理公司投资林木的决策,是真的高瞻远瞩,还是运气使然?这是一个见仁见智,很难讲得清楚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任何一个基金时,不能停留在表面,只看其总回报。而是应该深挖,清楚的明白投资回报的来源和组成,以及做出投资决策的逻辑过程。
如果我们只看结果而忽略过程,就可能得出不够客观的结论。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大学捐赠基金会,哈佛大学基金会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但即使是这样的巨无霸机构,也很难战胜市场。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应该吸取他们失败的教训,努力控制自己的投资成本,牢记货比三家,绝不多付哪怕一分钱。
同时,在我们评判任何一个基金的好坏前,要牢记运气对于回报的影响作用,不要被短期的业绩回报过分影响。
最后,我们需要理解市场的有效性,对自己的投资能力有清醒认识。不要因为过度高估自己的投资水平,到最后反而落得更差的投资回报。
来源:伍治坚证据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