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晚间消息:今天,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2004年,马云决定做支付宝的时候,是冒着风险的。在一次采访节目中,马云这样说:
我们做支付宝的时候,问政府能不能做?结果是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后来我们就不问了,直接开干。如果把握不好就要坐牢,但每个月或每三个月要写报告给政府,你做了什么,你想要什么,放到桌面上聊。如果有人因此要入狱,那第一个就是我。
2004年12月,支付宝从淘宝网分拆出来,建立了自己的账户体系,成为独立的运营平台。马云之所以担忧坐牢,是因为那时候第三方支付还一直处于"灰色地带",并未被纳入监管。在相关政策出台之前,"金融监管"像是悬在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2010年6月,央行发布《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第三方支付终于可以转正。
根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要申请第三方支付牌照,"外商投资支付机构的业务范围、境外出资人的资格条件和出资比例等,由中国人民银行另行规定,报国务院批准"。
也就是说,外资企业想要拿第三方支付的牌照,要人民银行另行规定,还要报国务院批准。拿到了软银和雅虎投资的阿里巴巴,即属于外资,为支付宝获得支付牌照蒙上了一层阴霾。
2011年,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权已于2010年转至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当时马云持有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80%股份,支付宝完全脱离阿里巴巴集团。
当年支付宝的股权从阿里巴巴集团转出这件事,让马云背负了巨大的骂名,有人称他为“窃贼”。
马云错了吗?
2011年5月11日,当支付宝股权转移这条消息经雅虎公司披露之后,在国内外业界立即引发了热烈讨论。多数意见认为马云的做法既违反了法律和公司章程,也有违契约精神和商业道德。
6月11日,财新传媒总编胡舒立在《新世纪》周刊发表了社评《马云为什么错了?》。胡舒立在文章中指责马云,“在集团两大股东未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公司核心资产转入自己名下,且转让价格超低显失公允,就严重违反了股东之间的契约,也违反了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契约。”
“即便事后补偿协议最终达成并得到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的同意,仍不能改变一个基本事实:管理层的单方面行动没有遵守股东之间、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契约,违反了商业社会的基本原则。契约意味着诚信。违背契约导致极大不公正,伤害企业之本。正因此,马云此次错误的代价,不仅是积累多年的个人国际声誉,还包括阿里巴巴潜在的长远发展机遇。”
6月12日凌晨,在美国出差的马云给胡舒立发短信,马云批评胡舒立“在基本事实不了解的情况下就开始评论了。”
6月13日下午,马云回国后再度致电胡舒立,指责对方所发表的“不负责任的文章言论让坚守底线的阿里年轻人很是愤慨!”
马云与胡舒立两人之间的长篇对话公之于众后,更将舆论推向高潮,也引爆了火药桶,国内媒体纷纷指责马云违反契约精神,致使近期遭遇危机的中国概念股在诚信问题上雪上加霜。舆论的重压促使处于漩涡中的马云迅速回国,专门在杭州临时举行新闻发布会,来为自己的决定以及媒体的质疑做出澄清和辩护。
6月14日下午2时,在新闻发布会上,马云一开场便表示:“没想到媒体会这样误读支付宝事件,居然上升到了诚信、契约精神的程度。”马云称支付宝事件只是商业谈判,不关乎任何所谓的契约精神,“我们做事情绝对100%合法,100%透明,阿里巴巴董事会授权处理支付宝牌照问题有董事会纪要为证,雅虎和软银不可能不知道。”
对于支付宝所有权转移一事,马云解释称,他穷尽一切办法只能取得目前的结果——先将支付宝所有权转移出去,摆脱外资控制,这样才能符合央行关于第三方支付的监管规定,拿到支付牌照,然后再和雅虎、软银谈补偿问题。
马云说,自从孙正义、杨致远进入阿里巴巴董事会后,很多事都是在董事会外面讨论,董事会上面达成协议。比如说成立淘宝就是他跟孙正义两个人的君子协定,“我们那时候用一个Gentleman Agreement,我全力以赴进入这方面发展,他给予资金支持,到时候我们再讨论,成立支付宝更没有这个决议,成立阿里云也没有决议,没有一个决策是董事会要批准的。”
阿里巴巴董事会之所以能够采取这样的运营模式,就是基于“利益”这个共同点的基础上,即“孙正义要的是软银利益,雅虎要的是雅虎的利益。”而孙正义有无数的投资,死一个阿里巴巴,他会痛,但对他只是一个而已,而对阿里巴巴是所有。雅虎也是一样的道理。因而,“只要涉及到自己短期利益大家都会反对,都不同意。”
在2009年7月24日的董事会上,为了申请牌照,马云获得了进行股权转让的授权,从而让支付宝成为了纯内资的金融服务企业。
马云当年的这个举动,在今天来看,显然是非常明智的。如果当年马云没有将支付宝从阿里巴巴集团剥离出来,支付宝就有可能拿不到牌照,就不可能发展壮大,更加不会有蚂蚁金服,也就不会诞生一个2.1万亿,对A股来说前所未有超大规模的IPO巨无霸。
据部分媒体披露,当年,从阿里巴巴集团独立出来的支付宝,约定给雅虎和软银的补偿协议是这样的:马云同意支付宝上市之时拿37.5%市值直接补偿给阿里,最低20亿,最高60亿美元。如果按照今天支付宝的市值,37.5%大约有700亿美元,但最高不超过60亿美元,所以当年对支付宝的估值还是非常保守的。
2014年2月,阿里巴巴董事会批准,阿里巴巴将通过一家中国子公司入股并获得蚂蚁金服33%的股权。
支付宝应该是什么?
“烂、烂、烂到极点。”2010年1月22日支付宝的年会上,马云这样评价。
2007到2009年,支付宝经历了发展历史上最为关键的“出淘”阶段。脱离母体的支付宝首次直面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开始追求业务规模。
2009年底,支付宝的注册账户总数超过2.7亿,日交易量超过12亿元。据统计,当时有两百多个新功能同时上线,业务的飞速扩张让每个人都筋疲力尽。然而,在统计数字纷纷飘红的背后,由于缺失用户体验,整个市场对支付宝的质疑声不绝于耳。
据报道,在那场年会前,一个叫阿莲的用户在双11为了买本儿童相册,她付钱时,又是U盾,又是电子口令卡,要走完7个步骤,结果走完了,钱还没付出去。阿莲郁闷得不行,打电话给客服,骂道,“要是有别的选择,就绝对不会选择用支付宝”。
那次之后,支付宝自上而下地有一些变化,颇有点解放思想的感觉,随后一年,支付宝干掉了U盾,发明了快捷支付,支付宝成功率从60%升到95%。后来,据称在支付宝内部,有个会议室取名叫“听阿莲的”,以用来提醒自己当年的迷失。
2010年初,阿里巴巴集团首席人才官彭蕾出任支付宝CEO。2016年11月24日,支付宝发布的9.9.7版本中新推出的功能:圈子。
支付宝根据不同人群特征“邀请进入生活圈”,根据更新版本,支付宝上线了近百个圈子。“只允许女性发帖”、“芝麻信用分达到750分以上才能评论”、其他用户可以点赞和打赏。
一直想在社交上与腾讯微信较量一番的阿里系,靠着支付宝“圈子”功能的尝试,瞬间吸引了无数目光,同时也引发了公众的吐槽。
圈子中的“校园日记”和“白领日记”充斥着许多大尺度照片,网友将支付宝戏称为“支付鸨”。
“校园日记”事件堪称支付宝一次巨大的危机,在美国出差的彭蕾紧急召集22位管理团队成员开会反思。11月29日,彭蕾发布内部信认错。
彭蕾在内部信中说:
过去的这两天,是我到支付宝七年以来,最难过的时刻。我们经历过许多困难的时刻,但从没有任何一件事,如这次一样如此深的刺痛我。
在此我向所有热爱阿里,热爱支付宝,一直坚信并践行阿里价值观的同事道歉!向所有信任且陪伴支付宝的用户、合作伙伴道歉!
有心也好,无意也罢,校园日记事件伤害了大家的感情,也会令一直热爱并坚信阿里文化的同事产生怀疑。我们要向数亿用户传递什么信号?!我们到底要什么?!我们终究去哪里?!在所谓的用户活跃度面前可以不择手段无节操?!
我们在选择做这事的时候,在确定运营规则的时候,在对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做判断的时候,难道不曾迷失方向?难道不曾存有哪怕一丝丝的侥幸心理?打打擦边球无伤大雅?谁谁谁当初也如何如何?
2016年的事件,从某种意义上对支付宝来说也并非不是一件好事。在痛定思痛之后,支付宝更加清晰地厘清自己,到底要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是什么。这对于一款功能性大于娱乐性的国民级应用APP来说,至关重要。
2017年开始,支付宝官方宣布放弃社交,回归支付和生活服务,重新回到了与自己较劲,逼自己创新的路上。并且逐渐从后来的五福、蚂蚁森林、相互宝、收钱码、花呗等产品上找回了自己区别于腾讯的发展道路。
改变银行,马云的野心实现了吗?
2009年的时候,刚刚成立的阿里金融向马云汇报发展规划。现任蚂蚁集团CEO的胡晓明是这支二三十人小团队的leader,胡晓明说,他们要拿诺贝尔和平奖。
马云看到具体方案后,给了他们当头一棒,“诺贝尔奖?你要是放几百万的贷款,还谈什么诺贝尔,如果能解决一二十万,三五万的贷款难题,诺贝尔还有那么点可能,因为那才是无解的难题。”
马云的用意非常明显:当时市场上现有的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买卖都是做的大生意。而蚂蚁金融要面向小微企业甚至是个人,做几万块钱到十几万的生意。
2008年,马云在一次演讲中说,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马老师实现了自己的野心吗?
客观地讲,互联网技术确实犹如一只潘多拉的魔盒,对传统的银行与金融业务带来了诸多影响:
第一,从消费的角度来看,这对更多普通大众的感受是最直接的。消灭了现金、消灭了银行卡。银行网点的业务量大幅度缩减,甚至出现了ATM机生产厂商大量倒闭。这不得不承认是移动支付的普及所带来的改变。
更进一步考量,正是由于线上支付、收款的普及,进而才会促使中国央行在全球率先推出数字货币的试点。
第二,无论是余额宝还是定额宝,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普通人的理财习惯。尤其是,余额宝几次降低个人的理财额度,必须承认,从大众理财的需求来看,蚂蚁金服的产品还是比较有竞争优势的。
第三点,从贷款的角度,这可能是马云改变银行业,金融业最深刻的地方。与阿里巴巴服务小微企业、中小个人的商业经营宗旨一样,蚂蚁旗下的网商银行同样也是做小额贷款,甚至是无抵押贷款。
相对于传统的贷款方式,有人列举了蚂蚁与与传统银行之间一些最直接的差异:
贷款一定要抵押么?不,线上可以信用分作为抵押。
贷款一定要见面么?不,走线上也可以。
贷款一定要固定期限么?不,线上可以随借随还。
贷款一定就只能做大额?不,小微金融1块钱也行。
马云指责银行是当铺思维,主要的逻辑是这样的:企业找银行贷款,必须要有一些固定资产做抵押,这就类似于拿着值钱的东西到当铺去换银子。所以,对企业来说,有资产才容易贷到款,那些啥也没有的小微企业,就很难从银行拿到钱。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银行是“嫌贫爱富”的,不缺钱的企业反而好从银行借钱,缺钱的企业难借钱。
而马云认为,蚂蚁小贷通过大数据判断一个人的信用,判断一个人的偿还能力,所以,你信用好,不需要实物也能从蚂蚁借到钱,这就方便了那些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这也践行了蚂蚁的初衷,符合阿里巴巴的使命: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所以,客观地来讲,马老师曾经吹过的改变银行的牛逼,在一定程度上是实现了。这样的改变本质上我觉得是来自于两点:
第一,更加聚焦于大量的,小众的长尾需求。蚂蚁金服恰如其名,当传统银行更加喜欢大企业,青睐现金流健康的企业的时候,蚂蚁更多地关注了小众。
第二,无论消费、理财还是贷款,线上的技术手段让环节极大地简化,金融服务的效率大幅度提高。
虽然马云说银行是当铺思维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第一,银行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不可能拥有每一个人消费的大数据,它不像阿里和蚂蚁,线上技术可以更好地判断一个人的信用和偿还能力,所以让银行采用蚂蚁的那一套,行不通。
另外,蚂蚁所谓的通过大数据技术让“该拿到贷款的人拿到贷款”,到底可不可靠,安不安全?即使一个人前面有99%的信用良好,但是一旦有1%的违约,那也是可怕的。
第二,蚂蚁都是小贷,几万块钱到几十万块钱之间,如果换位思考一下,当客户有大额贷款需求,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时候,如果没有抵押,估计蚂蚁也是不敢放贷的。
马云说银行是当铺思维,有些极端化,蚂蚁和银行对实体经济发挥的作用不一样,面对的客群也不一样。
马云再捅娄子?
10月24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在上海召开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马云再次开炮:
一、中国金融没有系统;
二、国内的金融监管是以管火车站的方式管理机场;
三、中国的银行是当铺思维。
批判马云观点的人说这是“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蚂蚁金服在中国金融体系的开放和支持之下成长壮大,马云却大言不惭,实在是“没良心”。
反对者批判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说:要避免金融科技成为非法套利的手段。要防止金融科技诱导过度金融消费,防止金融科技成为规避监管、非法套利的手段,防止金融科技助长“赢者通吃”的垄断。这明显是暗指蚂蚁金服有可能非法套利、诱导过度消费、垄断。
二、周小川提醒:要注意一些年轻人过多地靠借债过度消费、奢侈消费。这明显是指花呗、借呗。
三、尚福林:要坚守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并拓展其在普惠金融领域应用。前段时间的网络借贷、虚拟货币交易等活动,很多是披上了“金融科技”外衣的金融乱象,要坚决加以整治。
光明网发表文章称:马云问题不是张冠李戴那么简单。如果真如马老师所言“这个不许那个不许”,那么就不会有支付宝、蚂蚁金服。
还有人认为,“银行靠‘当铺思维’赚钱,支付宝靠年轻人借钱 ,对于监管和资本,谁都有点抱怨的理由,唯独蚂蚁不应该有。”对于蚂蚁集团上市来说,证监会就差没把“鼎力支持”四个字,专门写在文件上了。
同时,蚂蚁一直强调自己的科技公司,而非金融公司,但蚂蚁的营收中,有很大一块来自于放贷,是蚂蚁第一大收入来源。其中包括网商银行小微商家贷款以及花呗、借呗等其他消费信贷。花呗做的是创新信用卡业务,借呗是贷款业务。蚂蚁的资金端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合作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只有极少部分是自有资金。
另外,蚂蚁有没有降低无论是中小型企业或者个人的借钱(贷款)成本也是存疑,甚至有人认为,蚂蚁的花呗、借呗的手续费按照年度的周期折算下来比银行更高。
结束语:马老师虽口无遮拦,但依然推动了变革
笔者在另一篇文章中曾经指出:2019年,马老师彻底退出阿里巴巴的管理位置,很多人不解为什么。自成名以来,马云就经常说出很多惊世骇俗的话,比如说,“改变银行”,比如说“我们对咬国有企业一口很有兴趣”等等。在中国人的江湖当中,“说是一种能力,不说是一种智慧。有的时候说多了,就是道破了天机”。
但是这一次,马云显然还是捅了娄子。11月2日晚间,证监会发布通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吴晓波认为,在当代中国商业世界,马云是一个异端,阿里巴巴是一家前所未见的巨型公司。就如同西方世界对崛起的中国产生了巨大的陌生感一样,中国社会对阿里的无边界扩张也未必做好了准备。
无论支付宝还是蚂蚁金服,很显然都是巨大的创新。这一次马云可能说的依然是真话,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有意无意的隐藏了,蚂蚁跟传统银行之间在本质上,在基本的商业模式上,在生存的逻辑上是接近的,虽然蚂蚁应用了一些新兴的科技手段,效率更高,覆盖面更大,但同时,未来面对的风险级别可能也是更高的。